化學鍵理論
兩個原子相互靠近,它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作用力?多個原子按什麼結構排列,才能形成穩定的分子?這是化學鍵理論討論的主要問題。兩個原子相距較長距離時,它們傾向於相互吸引,而在短距離內它們會相互排斥。某一對原子間相互吸引力很弱,而另一對原子間吸引力強到足以形成穩定分子。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別?這正是該理論要討論的內容。
基本介紹
中文名:化學鍵理論外文名:theory of chemical bond提出時間:1949年提出者:Bjorksten和Lyaeger物理機制:電磁相互作用
簡介,定義,原子間相互作用力,研究化學鍵的理論方法,分子軌道理論,價鍵理論,密度泛函理論,重要意義,人類認識,發展,
簡介定義1949年,Bjorksten和Lyaeger共同提出化學鍵理論。關於分子(或晶體)內相鄰原子(或離子)間相互結合的理論。按照這種理論,原子(或離子)是以化學鍵的形式結合成分子(或晶體)的。形成化學鍵的物理機制是電磁相互作用。原子間相互作用力原子是由帶電粒子組成的,我們推測原子間相互作用力大多是靜電相互作用,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原子的帶電狀態(中性原子或離子);二是原子的電子結構,按原子最外價電子層全滿狀態(閉殼層)或未滿狀態(開殼層)來分類。閉殼層包括中性原子,如稀有氣體He、Ne、Kr等及具有稀有氣體閉殼層結構的離子如Li+、Na+、Mg2+、Cl-、F-等。開殼層則包括大多數中性原子,如H、Na、Mg、F、C等。顯然,閉殼層原子(或離子)與開殼層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原子間相互作用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兩個閉殼層的中性原子(如He-He),它們之間是 van der Waals引力作用。(2)兩個開殼層的中性原子,如H一H,它們之間共用電子對結合,稱為共價鍵。(3)一個閉殼層的正離子與一個閉殼層的負離子,如Na+-Cl-,它們之間是靜電相互作用,稱為離子鍵。(4)一個開殼層離子(一般是正離子)與多個閉殼層離子(或分子),如過渡金屬配合物Mn+(X-)m,它們之間形成配位鍵(屬共價鍵範圍)。(5)許多金屬原子聚集在一起,最外層價電子脫離核的束縛,在整個金屬固體內運動——金屬鍵。討論這些成鍵原理的理論稱為化學鍵理論。研究化學鍵的理論方法典型的化學鍵可歸納為三種: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廣義的化學鍵還包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van der Waals力。氣態分子中的化學鍵主要是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分別存在於離子化合物與塊狀金屬中。分子間和分子內部有時還形成氫鍵,其強弱介於共價鍵和van der waals力之間。從20世紀初發展21世紀已形成三大流派:分子軌道( molecularorbital,MO)理論、價鍵( valence bond,VB)理論和密度泛函理論(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分子軌道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由Hund、 Mulliken、倫納德-瓊斯( Lennard-Jones)開創了分子軌道理論,Slater、休克爾( Huckel)、波普爾( Pople)等發展至21世紀。該方法的分子軌道具有較普遍的數學形式,較易程式化。6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該方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後我們將主要介紹該方法。分子軌道理論要點:(1)分子軌道採用原子軌道線性組合,如CH4分子,C原子有1s、2s、2p等5個軌道,加上4個H原子1s軌道,共有9個原子軌道,可組合成9個分子軌道。分子軌道的表達式如下:式中: 為分子軌道; 為原子軌道。(2)分子中每個電子看成是在核與其他電子組成的平均勢場中運動,每個電子在整個分子中運動——稱為單電子近似。(3)分子軌道按能級高低排列,電子從低至高兩兩自旋反平行填入分子軌道。價鍵理論價鍵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海特勒倫敦( Heitler London)創立、Pauling .Slater等發展的化學鍵理論。價鍵理論很重視化學圖像。價鍵波函式採用可能形成化學鍵的大量共價結構和少量離子結構形成鍵函式,通過變分計算得到狀態波函式和能量。例如,苯分子的π電子可形成如圖1所示的多種共振結構。圖1. 苯分子的多種共振結構這是描述電子空間軌道運動的鍵函式,還有描述電子自旋運動的鍵函式。從這些結構的鍵函式出發,通過各種近似計算,可得到體系的波函式與能量。鍵函式形式因不同分子而異,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公式表示 ,因此給價鍵理論的程式化帶來很大的困難。 20世紀 30年代,化學家都傾向用價鍵理論來解釋分子結構,但到了50年代,價鍵理論發展緩慢;到了80年代,又有人對價鍵理論方法進行改進,張乾一教授的課題組也在價鍵方法程式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密度泛函理論密度泛函理論基於霍恩伯格-科恩(Hohenberg-Kohn)定理,將體系的能量表達為電子密度的泛函。其基本思想是將複雜的多電子體系先簡化成沒有相互作用的電子在有效勢場中運動,而將電子相互作用歸入交換關聯的泛函中。Kohn和沙姆(Sham)提出了實用的能量泛函表達形式,因而在計算精度和時間之間達到了較好的平衡,在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得到了廣泛套用。重要意義分子中元素原子的電子從一個原子轉移到另一個原子而形成正負離子,由電荷相反的正負離子通過其過剩電荷的庫倫力彼此吸引形成分子,這種靜電庫倫力稱為離子鍵;原子間以共享電子對的方式形成分子,這種化學鍵稱為共價鍵;在通常情況下,共價鍵共享的電子對分別由兩個原子提供,有時共享的電子對則是由一個原子提供的,這樣的共價鍵稱為配位共價鍵;聯結金屬原子的鍵稱為金屬鍵,金屬鍵的最顯著特點是成鍵電子的流動性,它使金屬表現出高度的導電性和導熱性;由極性很強的化合物 H-X鍵上的氫原子與另一個鍵中電負性很大的原子 X上的孤立電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分子之間的一種結合力叫氫鍵。氫鍵不是化學鍵,氫鍵屬於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的作用力比范德華力強而比化學鍵弱。氫鍵在生理學和蛋白質結構化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類認識人類對物質結合方式的認識源遠流長。在古希臘,恩培多克勒用愛和恨說明物質間的結合和分離,德謨克利特則用原子的漩渦運動說明原子的聚集和分散。中世紀的J.R.格勞伯(1604~1670)提出了物質同類相親、異類相斥的思想。其後還出現了關於物質結合的親和力說,認為物質的微粒具有親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結合在一起。19世紀初,瑞典化學家 J.J.貝采利烏斯(1779~1848)提出了一種建立在正負電相互吸引的觀念基礎上的電化二元說,從而使親和力說更加系統化。闡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的經典價鍵理論是在原子概念基礎上形成的。1852年,英國化學家E.弗蘭克蘭(1825~1899)提出了原子價概念。1857年,德國化學家F.A.凱庫勒(1829~1896)提出碳四價和碳鏈的概念;1865年,他又揭示出苯的環狀結構。1874年,荷蘭化學家J.H.范霍夫(1852~1911)等提出了碳原子的四個價鍵向正四面體頂點取向的假說。這是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理論。20世紀20年代,在N.H.D.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的基礎上,對價鍵的實質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原子價的電子理論。該理論包括離子鍵理論和共價鍵理論。離子鍵理論是1916年由美國化學家W.科塞爾(1888~1956)提出的。同年,G.N.劉易斯(1875~1946)提出共價鍵理論。但這個理論不能解釋共價鍵的方向性、氧分子的順磁性等,也無法解釋兩個原子為什麼共享一對電子時能相互結合。1927年,W.H.海特勤和F.倫敦(1900~1954)提出氫分子成鍵理論。該理論認為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氫分子由於電子密度的分布集中在兩個原子核之間而形成化學鍵。現代價鍵理論是將這一成果推廣到其他分子體系而形成的。它認為共價鍵由一對自旋反平行的耦合電子組成,並根據原子軌道最大重疊原理,認為分子中的電子只處於與化學鍵相連線的兩個原子之間的區域內。L.鮑林進而提出共振論對此作了補充。該理論認為分子在若干價鍵結構間共振。1928年,美國化學家R.S.穆利肯和F.洪德等人提出分子軌道理論,將分子看作一個整體,認為形成化學鍵的電子在整個分子區域內一定的分子軌道上運動。現代化學鍵理論是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使電價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獲得滿意的解釋。這種理論還在進一步發展中。發展化學鍵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日益揭示出關於原子或原子團結合形成分子的機理,大大豐富了人類對原子-分子層次上的物質組成和物質結構的知識,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及其運動規律的認識。它的研究成果已被用來指導探索新化學反應和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在這方面的一個突出的事例是20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們根據化學鍵和鍵能關係的考慮,按照預定的構想,成功地合成了第一個惰氣化合物──六氟鉑酸氙。這一成功不但表明了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性質認識的深化,也打破了統治化學界長達70年之久的惰氣不能參加化學反應的形上學觀念。
相關詞條
化學鍵理論兩個原子相互靠近,它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作用力?多個原子按什麼結構排列,才能形成穩定的分子?這是化學鍵理論討論的主要問題。兩個原子相距較長距離時,它們傾向於相互...
化學鍵化學鍵(chemical bond)是純淨物分子內或晶體內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統稱。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離子鍵、...
價鍵理論價鍵理論valence-bond theory,一種獲得分子薛丁格方程近似解的處理方法。又稱電子配對法。歷史上最早發展起來的化學鍵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原子間相互接近軌道重疊,原子...
分子軌道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又稱分子軌道法(Molecular Orbital Theory)或MO法,1932年由美國化學家馬利肯(R.S.Mulliken)及德國物理學家洪特(F.Hund)提出。是現代共價鍵理論之一...
VB(價鍵理論)valence-bond theory是一種獲得分子薛丁格方程近似解的處理方法。又稱電子配對法。歷史上最早發展起來的化學鍵理論。主要描述分子中的共價鍵和共價結合,其核心思想是...
清華大學理論化學中心清華大學理論化學中心(Theoretical Chemistry Of Center In Tsinghua University,TCC-THU)於2013年5月17日在清華大學化學館成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李雋教授出任該中心主任...
量子化學量子化學(quantum chemistry)是理論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套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學問題的一門基礎科學。研究範圍包括穩定和不穩定分子的結構、性能及其...
分子軌道理論方法分子軌道理論方法是量子化學中主要的化學鍵理論方法之一,也是量子化學中的一種近似計算方法。由於分子包括多個原子核和電子,計算比較困難,為了簡便起見,就把電子運動...
配位場理論如果是中心離子和配位場之間有顯著重疊的共價配合物,要更真實地反映其化學鍵性質,必須採用分子軌道理論。對於ML6的八面體配合物, 中心離子的一個s、三個p和兩...
徐吉慶徐吉慶,吉林大學化學系教授,1990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1992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1976年-1980年間曾對過渡金屬分子氮絡合物的化學鍵理論進行了深入...
共振鍵共振鍵是指用半經驗的化學鍵理論描述金屬鍵合的一種模型。由化學家鮑林(L. Paining)提出。...
熱門詞條
BoyAhoy
杜賓
石雕
二見鍾情
斗轉龍珠
心開運轉
玻璃心
冰果甜心
滿滿
XBA
only one
文熙俊
與朱元思書
音樂武俠
printer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霸尖山
彈簧腿傑克
黃雅莉
成語詞典
美國銀行
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
城堡爭霸中文無敵版
電阻
痞子
震旦
還剩下什麼
神木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