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段文字曝光度颇高:
“生而在世,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立地为人,有‘三不黑’:育人之师,救人之医,护国之军。”
讲的道理似乎像那么回事,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奇怪,这段话到底从何而来呢?
首先,它一定不是古籍里的话,尽管看上去像。比如文言可以说“救人之难”“救人之道”“救人之心”,但是不能说“救人之医”;“黑”也不可能有类似与今天“黑他”的动词用法。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东周的也不是西周的,就是某个人上周说的。
其次,其中的道理也有问题,我们平白无故为什么要“笑”和“黑”呢?天灾、人祸、疾病不能嘲笑(话说回来,其实有时人作出来的祸被嘲笑也是活该),那其他的行为就可以被嘲笑了吗?“黑”就更不可理喻了,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黑”总是不正确的,难道应该躲开这三件事,其他的都可以“黑”吗?不负责任的老师和医生,就不能“黑”吗?
我想,这些奇怪的话一定有所本。百度了一下,发现它本来是内涵段子的“段友守则”,应该是从拿某些人不能开玩笑,不能写段子(至于拿他们写段子会被封号或有其他麻烦?我不是段友,不太清楚)。后来,这些准则就扩展到某一类人,同时也有不同的版本,我就搜到了“四不笑三不黑”,与现今网上流行的版本相比,多了一个“不笑贫穷”(看来贫穷确实应当被耻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段友守则”让人拿去当至理名言了。
“段友守则”之所以登堂入室,想必迎合了当下时兴的套路。某些人说理,讲故事以外,引古文也是不错的方法。“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古人说过的话,古人有三不朽,想必“三不笑”也应该是他们说的,放在这里多么高大上。其他的套路还有不少,像什么“鲁迅曾经说过”(反正你也没空查《鲁迅全集》),“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等等。
有理,就自己去论证,不要拿出子虚乌有的老虎皮吆五喝六。万一老虎跑出来说“这不是我们的皮!”您说,这事在不在“三不笑”的范围之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