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发布时间:2017-11-30 编辑:admin
手机版
教学目标:1.理解沙漠中奇观现象及产生的原因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3.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4.积累有关沙漠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作者是怎样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的2.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艺色彩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作思路一、导入新课:一提起沙漠,人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不同的画面来,同学们的脑中会出现哪些与沙漠有关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沙海里,一队骆驼迎着太阳由远方而来;狂风不息,飞沙走石,烈日炎炎,寸草不生的沙尘暴天气……你想了解这些沙漠奇观吗?你想探觅它们的缘由吗?让我们一起跟随竺可桢去体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吧。(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竺可桢[设计意图]导语用相关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紧扣课文内容,容易产生共鸣。三、整体感知课文:生速读课文1.扫清字词障碍,进行字词练习。2.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吗?板书: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现象明确:“魔鬼的海”是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映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的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鸣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而发声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把握沙漠的奇怪现象及成因,内容浅显,无阅读障碍,可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信息。四、精读课文:1.通过朗读、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师:这些奇怪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板书)魔鬼的海:温差和光线的折射、反射鸣沙、温度、外力、摩擦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明确: 可穿插以下问题:①“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一样吗?②“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否省略?为什么?(不能,省略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关于“鸣沙”现明,在1961年还未达成共识。)③通过说明得出什么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 ,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④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距今已几十年了,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沙漠奇怪现象吗?生回答后师可补充以下内容:师:大家都知道有个月牙泉吧,她就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 自古说水火不相容,沙漠清泉难共存。但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沙漠之中,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受到风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不因干旱而枯竭。是否奇怪?2003年连云港中考试卷课外阅读选了张抗抗的《沙之聚》,里面有这样的描述“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这是否也很奇怪?[设计意图]:本环节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应立足于文本,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探究等活动弄清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特别是月牙泉的奇特和张抗抗文章中蕴含的情趣,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把本来枯燥的理论说明得生动有感。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发现4.5两节先简述现象再说明道理的特点,并板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3.过渡语: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只写这两节就已把问题说清楚了,能否把前面的内容删去?生朗读、讨论、交流师明确:不能。法显、玄奘两个都是历史上知名人物,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万里跋涉走过各处;行文有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联系旧知:《奇妙的克隆》中孙悟空的拔一把猴毛变成猴子。《凡尔赛宫》中引用富盖建豪宅被判刑,路易十四用他的人马建宫殿。《蓝蓝的威尼斯》中介绍圣马克广场的来历时引用马可和《马可福音》的故事。[设计意图]:本部分重在分析结构,师讲解应深入浅出。回顾以前学过课文中引用历史故事的写法,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融合贯通,既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又能引起学生共鸣。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及说明方法过渡语: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语文很有文艺色彩,即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提示:从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用词上考虑)示例:1.修辞:设问 作用:为了让读者清楚说明的条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激发探求真相的欲望。2.用词:绘声绘色的词。如:“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六、深入感悟过渡语: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试谈沙漠与我们经济、生活方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师提示:沙漠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利用风力发电,变废为宝。沙漠植物: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准噶尔盆地的梭梭林、沙拐枣、仙人掌、骆驼刺等。沙漠宝藏:石油、食盐、碱、矿产。响沙湾旅游区:滑沙、骑骆驼探奇、跳伞、打靶、沙浴、划船、听鸣沙、住蒙古包、品尝美酒、聆听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引申出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尝试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深入思考。结束语:沙漠虽给人类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效益,但它也是我们一大敌人,如:沙尘暴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沙漠还侵吞着我们的农田,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建设。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类服务。七、布置作业:1.必做:学案“知识巩固”部分2.选做:阅读本单元诵读欣赏蒲松龄的《山市》,用本节课学到的科学道理去解释这一奇怪现象。附:板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上一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下一篇:想北平教案
相关推荐
06-12
励志故事:沙漠里生存的盐水虾07-03
精彩抢先看New Top
1初中课文《夸父逐日》优质教学设计
2初中语文《创造学思想录》优质课教案
3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懒惰的智慧》
4《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公开课教案
6沪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芦荡,你还在守望
7《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质教案和反思
8初中文言文《马说》教学设计
最热文章榜Hot Top
1李清照《渔家傲》(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
2《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河大版八年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
4《有的人》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
5
6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7《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
8《窗》教学设计(校公开课原创教案) (